以太坊 (ETH) 完整指南:一篇搞懂以太幣是什麼、如何運作、區塊鏈技術

文章目錄

以太坊是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但它不僅僅是一種數位貨幣。作為一個開源的區塊鏈平台,以太坊支持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 (dApps),為去中心化金融 (DeFi)、NFT 等領域的創新奠定了基礎。

本指南將深入探討以太坊的歷史、運作方式、優缺點,以及未來發展,帶您全面了解這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區塊鏈技術。

  •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平台,支持智能合約和 dApps。
  • 原生加密貨幣為以太幣 (ETH)。
  • 關鍵創新: 智能合約、以太坊虛擬機 (EVM)。
  • 共識機制: 權益證明 (PoS)。
  • 應用: DeFi、NFT、遊戲、供應鏈管理。
  • 優點: 去中心化、可編程性、持續發展。
  • 缺點: 擴展性挑戰、高交易費用、價格波動。
  • 未來: 以太坊 2.0 升級將提升擴展性和可持續性,並解鎖更多可能性。

什麼是以太坊(ETH)?

以太坊(Ethereum,ETH)又稱以太幣是一個去中心化、開源且基於區塊鏈的合約管理平台,具備智能合約功能。

「以太坊」的定義通常指該區塊鏈技術,而以太幣(Ether, ETH)則是該區塊鏈的原生加密貨幣,既可用於網路上的交易,也能在交易所中進行買賣。

以太坊(Ethereum)於 2015 年由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和一組開發人員推出,是繼 2009 年比特幣(Bitcoin)之後第二個區塊鏈或分散式帳本技術(DLT)網路及其相關加密貨幣正式上線的項目。

以太坊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基於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平台,且無停機時間、無欺詐行為,並避免第三方干預。

以太幣(Ether)是第一個比特幣的替代貨幣(altcoin),且至今仍是市值最大的替代貨幣。

Techopedia闡釋以太坊(ETH)的意義

以太幣(ETH)的意義
以太幣(ETH)的意義

以太坊區塊鏈由瑞士非營利組織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開發並支持。以太坊基金會在其網站上記錄了各種類型正在進行的項目。

以太坊支持使用 C++、Python 和 Java 等語言開發的程式,使得開源開發人員能夠輕鬆地在該平台上構建應用程式。

智能合約是具有自執行功能的協議,其協議條款直接編寫在以太坊的程式碼中,意味著當預定條件達成時,合約會自動執行,並消除了對中介機構的需求。

開發人員可以將這些智能合約應用於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以促進點對點(P2P)的鏈上交易、構建合約、客戶忠誠度系統、特定類型的金融交易以及群眾資助計劃。

以太坊的歷史

以太坊的起源可追溯至 2013 年,當時加密貨幣愛好者 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一篇白皮書中提出了一個新區塊鏈平台的構想。

布特林設想了一個可以支持比簡單交易更為複雜應用的去中心化平台,以解決比特幣區塊鏈的一些限制。

2014 年,布特林與一組聯合創始人,包括後來創建 Polkadot 和 Kusama 區塊鏈的加文·伍德(Gavin Wood)、後來創建 Cardano 區塊鏈的查爾斯·霍斯金森(Charles Hoskinson)、以及約瑟夫·魯賓(Joseph Lubin)等人正式宣佈了以太坊項目。

他們舉行了一場被稱為首次代幣發行(ICO)的群眾募資活動,通過銷售 ETH 代幣籌集了超過 1800 萬美元的資金。

這筆資金使他們能夠啟動項目的開發,以太坊網路於 2015 年 7 月 30 日正式上線,推出了其首個版本 Frontier。

這標誌著區塊鏈技術新時代的開始,因為以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約的概念。上線後不久,以太坊迅速引起開發人員、企業家和更廣泛的加密貨幣社群的關注。

其靈活性和可編程性吸引了創新者,這些人看到了構建涵蓋各行各業的 dApps 的潛力,包括去中心化金融(DeFi)、供應鏈管理、遊戲等。

自此之後,以太坊經歷了多次升級,以改進其擴展性、安全性和功能性。以太坊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是正在進行的向以太坊 2.0 過渡,為以太坊的下一階段發展鋪平了道路。

以太坊的運作方式

以太坊的運作方式

以太坊區塊鏈運行在一個被稱為節點的去中心化電腦網路上,這些節點共同合作以維持網路的運行。

這些節點儲存整個以太坊區塊鏈、驗證交易以及執行智能合約。以太坊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EVM) 是執行智能合約的運行環境。

以太坊最初採用的是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共識機制,但在 2022 年作為以太坊 2.0 升級的一部分,進行了稱為 The Merge 的過渡,轉為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機制。

在以太坊 2.0 中,質押取代了 PoW 中傳統的挖礦過程。在 PoS 中,驗證者是根據他們質押或鎖定在區塊鏈上的以太幣(Ether, ETH)數量來選出的,作為抵押物。

這一機制激勵驗證者誠實行事並遵守網路規則。當用戶在以太坊網路上發起交易或與智能合約互動時,該交易會被廣播到網路中的所有節點。

驗證節點根據其質押量以及協議決定的其他標準被選中,負責提議並驗證區塊。被選中的節點會驗證交易,包括檢查其真實性、確保發送方有足夠的資金以及確認該交易符合以太坊協議的規則。

驗證者會創建一個包含多筆交易的新區塊,並將其廣播到網路。網路中的其他驗證者則通過檢查交易、確保其符合以太坊協議規則以及驗證加密簽名來確認該區塊的有效性。

驗證者通過附上自己的簽名來表明對該區塊的有效性進行了認可。

當達到一定數量的驗證者對區塊的有效性進行認可後,該區塊會被最終確認,這意味著它被添加到以太坊區塊鏈中,且無法被篡改。

驗證者因成功提議和認可區塊而獲得獎勵,而那些惡意行為或試圖操縱網路的驗證者則可能被扣除部分質押作為懲罰。

驗證者可以在一定期間後退出質押過程並提取其質押,通常是在指定數量的區塊被驗證後。

退出質押過程後,驗證者可以取回其質押的以太幣以及任何累積的獎勵。

智能合約的運作方式

智能合約儲存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當預定條件達成時會自動執行。開發人員可以使用以太坊的原生程式語言 Solidity 或其他相容語言如 Vyper 編寫智能合約。

一旦部署在以太坊網路上,智能合約就具有不可篡改和防篡改的特性,提供了一種不依賴中介機構的無信任且透明的方式來進行交易。

什麼是以太坊 2.0?

以太坊 2.0 是針對以太坊區塊鏈的一次重大升級,於 2020 年啟動,旨在提升網路的擴展性、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釋放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的新潛力,並加速區塊鏈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

從以太坊發展的路線圖開始,就已經包含了向 PoS 過渡的構想,因為布特林早已預見到網路需要提升其擴展性和能源效率。

什麼是以太坊 2.0?

此次升級引入了幾個關鍵功能,包括:

權益證明

以太坊 2.0 用 PoS 替代了 PoW 共識機制。通過 The Merge 的轉換於 2022 年 9 月完成,這標誌著以太坊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它降低了能源消耗,並增強了網路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分片

以太坊 2.0 實現了分片技術,將區塊鏈分割成更小且易於管理的部分,稱為分片(shards)。每個分片可以獨立處理交易和執行智能合約,允許平行處理交易,顯著提高網路的吞吐量。

信標鏈

信標鏈是以太坊 2.0 的骨幹,負責協調驗證者、管理 PoS 共識機制以及促進分片之間的通信。它為以太坊網路未來的升級和改進奠定了基礎。

跨分片通信

以太坊 2.0 引入了讓分片之間無縫互動和共享數據的機制。這使得跨多個分片的複雜交易和應用成為可能,增強了以太坊的能力並解鎖了新的用例。

狀態執行和過渡功能

以太坊 2.0 增強了狀態執行和過渡功能,這些功能管理交易的處理方式、狀態更改的應用方式以及網路內共識的達成方式。目標是提高性能、降低延遲,並為用戶和開發者減少交易成本。

以太坊挖礦

隨著以太坊 2.0 的升級,區塊鏈從挖礦作為驗證交易和獎勵參與者的方式轉向了質押(Staking)。質押提供了一種更高效、更環保的替代方案,同時確保區塊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驗證者通過提議和驗證區塊發揮著關鍵作用,他們的參與對以太坊 PoS 共識機制的順利運作至關重要。

以太坊的能源消耗

降低運行區塊鏈節點的能源消耗是從 PoW 過渡到 PoS 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目的是使其更具環境可持續性。

根據劍橋替代金融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Finance, CCAF)的研究,The Merge 之後以太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約 99.97%,從合併前的估算 1,030 萬噸 CO2e 降至 2,800 噸 CO2e

這一變化發生在以太坊信標節點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此外,CCAF 估算區塊鏈的能源來源中約 48% 為可持續能源(32% 可再生能源,16% 核能),其中 12% 為風能。

比較以太坊與比特幣差異

作為前兩大加密貨幣,加密貨幣觀察者和新手經常將它們進行比較。儘管兩者都基於區塊鏈技術並具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在目的、功能和能力上存在根本差異,並在更廣泛的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發揮不同的角色。

以下是表格內容的完整翻譯,依照您的要求標出重點,並以表格形式呈現:

方面以太坊(Ethereum)比特幣(Bitcoin)
發佈日期2015 年 7 月 30 日2009 年 1 月 3 日
創始人Vitalik Buterin、Gavin Wood 等人中本聰(化名)
目的一個為去中心化應用(dApps)和智能合約提供的平台數字貨幣;主要用於金融交易的價值儲存
共識機制從工作量證明(PoW)過渡到權益證明(PoS)工作量證明(PoW)
區塊時間約 13-15 秒約 10 分鐘
交易速度更高的吞吐量,可以每秒處理更多的交易較低的吞吐量,擴展性有限
交易費用可變,受網路活動影響可變,受網路擁堵影響
供應上限沒有固定供應量,但發行率會隨時間降低限定為 2100 萬枚,每 4 年新增供應量減半(減半機制)
貨幣政策靈活的發行,網路升級可能導致通脹通縮,固定供應
智能合約支持,實現可編程交易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s)不支持,腳本語言功能有限
應用場景去中心化金融(DeFi)、遊戲、NFT、供應鏈管理數字黃金、跨國匯款、價值儲存
社群大型且活躍的開發者社群強大且穩定的用戶基礎
環境影響權益證明(PoS)過渡大幅減少能源消耗因工作量證明(PoW)的高能源消耗受到批評

以太坊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

  • 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平台
  • 持續發展
  • 互通性
  • 去中心化金融(DeFi)
  • 減少環境影響
  • 生態系統
  • 去中心化治理
  • 隱私功能

缺點

  • 可擴展性挑戰
  • 高交易費用
  • 價格波動性
  • 安全風險
  • 互通性挑戰
  • 採用障礙
  • 升級協調困難
  • 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

以太坊安全嗎?

像以太坊這樣的區塊鏈網路運行在去中心化的節點網路上,使其不易受到單一故障點和審查的影響。這旨在確保沒有單一實體可以控制整個網路,從而增強了安全性和對攻擊的抵抗力。以太坊依賴加密算法來保護交易、驗證區塊以及保護用戶隱私。一旦交易被納入區塊並被其他區塊確認,幾乎不可能被更改或逆轉

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會經過安全審計和測試,以識別和緩解潛在的漏洞,儘管代碼中可能仍會存在錯誤或漏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生態系統通過漏洞賞金計劃和資助來激勵安全研究和漏洞捕捉,鼓勵研究人員識別並報告漏洞。

以太坊還定期進行網路升級和改進,以解決安全漏洞、提高性能並引入新功能。

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的目標是使惡意攻擊者創建區塊的成本高昂得無法承受。以太坊要求用戶質押 32 ETH 作為驗證節點,如果被發現存在欺詐行為,將進行削減(slashing)——銷毀部分或全部質押的 ETH

以太坊的未來

以太坊的未來充滿希望,持續的開發努力集中於可擴展性、可持續性和互操作性,這些改進預計將解鎖網路的新可能性並推動去中心化應用的進一步採用。

大多數新興的加密貨幣項目都使用以太坊區塊鏈,這對以太幣價格的未來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2024年、2025年、2030年以太坊價格預測

結論

以太坊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區塊鏈平台,支持去中心化應用和智能合約。隨著持續的開發和社群支持,以太坊有望在未來的金融、技術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以太坊常見問題

簡單來說,以太坊是什麼?

以太坊(Ethereum)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平台,允許開發者構建和部署智能合約以及去中心化應用(DApps),無需依賴中介機構。

為什麼以太坊這麼有價值?

以太坊的價值在於其能夠支持去中心化應用(dApps)和智能合約,這些技術有潛力顛覆傳統行業(例如金融和遊戲),並創造新的經濟機會

到 2030 年,以太坊的價值將是多少?

預測像以太坊這樣的加密貨幣的未來價值具有投機性,並受到採用情況、監管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ETH 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嗎?

與任何投資一樣,投資以太坊(ETH)存在風險。進行投資時,務必徹底研究並考慮以下因素:您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以及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

以太坊比比特幣好嗎?

以太坊和比特幣具有不同的特點,設計目的是為了實現不同的用途。比特幣主要被視為數字價值儲存工具,而以太坊則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基於執行智能合約來構建去中心化應用。兩者各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場景

關於Techduker的編輯流程

Techduker編輯政策涉及密切關注科技業的重大發展、新產品發布、人工智慧突破、電玩遊戲發布和其他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編輯將相關故事分配給在每個特定主題領域具有專業知識的專職撰稿人或自由撰稿人。在發表之前,文章會經過一輪嚴格的編輯,以確保準確性、清晰度,並確保遵守 Techduker 的風格指南。

文章目錄